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5页(第1页)

  &he11ip;&he11ip;&he11ip;&he11ip;

  进了院子,找到自己考引上对应的考棚,傅云英放下考篮,眼帘微抬间,现那操着生涩口音的少年正好和自己正对面,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

  她翻出考篮里王大郎为她准备的几套备用文具,取出一套交给沿着甬道来回巡查的书院小文童,请他送到对面去。

  小文童神情严肃,仿佛书院的考棚果真是场屋一般,仔细检查过文具才拿过去给少年,&1dquo;呶,对面傅小相公借给你使的。”

  少年皱眉道,&1dquo;我不认得他!”

  小文童扫一眼他空落落的考篮,道:&1dquo;你拿着吧,我们书院不提供文具的,免得你写到一半再找别人借。”

  少年不说话。

  小文童直接把文具放在方桌角落上,转身走了。

  &he11ip;&he11ip;&he11ip;&he11ip;

  辰时,陈葵敲响代表考试开始的钟声,考棚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书写和纸张摩擦的窸窸窣窣声。

  傅云英翻开试题,先快浏览一遍。

  帖经占了一大部分,有的是随便给出四书中某本书的前一句,要求补出剩下的段落。有的是摘取文章中间的部分,要求默写前后内容。有的古怪刁钻,只给一点点提示,要求补充完整。

  总的来说只要能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没什么问题。

  杂文、策论、试帖诗也考,但比县试的要简单,只需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判、诏、诰、奏状、章表就更简单了,完全的照着套用格式。

  至于最后几道关于天文、地理、算术、农业方面的问题是书院主讲拟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题回答,也可以全答,一题不答也没什么。相当于是额外的自选考题。

  傅云英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愣了一下。

  德不孤必有邻。

  这竟然是一道八股文题。

  书院的小文童们才刚刚学五经,不会制艺。更别提他们这些前来应考的学子了,大多数不能写出完整的八股文。

  &he11ip;&he11ip;&he11ip;&he11ip;

  自选题考生可以答可以不答,书院用一道不影响最后判评的制艺来考验他们也就罢了,怎么偏偏选了这一句?

  &he11ip;&he11ip;&he11ip;&he11ip;

  八股文考题一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四书加在一起大概五万余字,五经篇幅略长,《周易》二万四千多字,《尚书》二万五千多,但科举应试中考生可挑选其中一经即可。

  试想一下,这区区几本书,筛除掉那些不能出现在考场上的内容,剩下的能出多少考题?

  全国各地三年两考的童子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和京师会试,粗略一算,出题量大约需要五千道左右,国朝历经两百年,拢共需要多少道题?

  容量有限的四书五经可供出题选择的经文早就被各地的学官们翻来倒去一遍遍反复地出,甚至于连乡试都会出现和以前重复的考题。

  有人从中窥见漏洞,善于投机取巧的富户们费钞请名儒代为拟题、猜题,再让族中子弟熟背,入场考试,往往能命中八成,如此不需苦读也能轻轻松松考取功名。

  这样的做法叫做剿袭时文,随着高中者越来越多,天下士人纷纷效仿,愈演愈烈,朝廷屡禁不止。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何其珍贵,一个投机钻营的人靠背诵时文得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刻苦勤学的士子不幸落榜。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考官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挖掘不重复的考题,甚至不惜生搬硬凑,随便挑出两句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作为考题,以应对坊间的猜题之风。

  每个应考士子从熟读四书五经后便开始练习制艺文章,也猜题,然后不断训练。相同的题目从不同角度破题可以写出几十甚至上百篇八股文。

  如此这般,从有考试以来,考官和学子们斗智斗勇。

  考官那边搜索枯肠拟考题,学子们八仙过海猜题蒙题。

  &1dquo;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坊间售卖的猜题中,针对这一句的时文很少见。

www.bylwen.com 月亮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