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重阳节乱弹 当时只道是寻常(第1页)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转眼又到了重阳节。对全地球人而言,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重阳节。

在古代这是一个蛮重要的节日。

按照惯例,要登高,要赏菊,喝桂花酒,要写诗。

所以千百年来,关于重阳节的诗歌真是数不胜数。

为什么一开篇我就从千万重阳诗里选出了这两呢?

因为喜欢。这是老符最喜欢的两关于写重阳节的诗。

第一是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这诗是毛泽东一九二九重阳写的。那一年他36岁,那年是他心情非常低落的一年。他带着一家人离开家乡,走上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抛妻别子,为中国寻找出路。但因为各种原因被排挤,在六月二十二日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这词反映了病中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豪迈和乐观。

第二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仅仅28个字,但千百年来无法越,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种力量,先来自它的朴实、深厚和高度的概括。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谁又能想到,写这诗时他当时年十七岁。他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十七岁,我们的小哥们大都还在玩游戏玩得昏天黑地,但王维却写下了这千古名诗。现在我们读来,仿佛是写自己的感怀,不管是山东兄弟还是山西兄弟,或是湖湘兄弟,还是南下兄弟,都能从这诗里读出一种异乡的孤独和思念。

当然现在是写不出这样的诗词了,大家哪有没时间呀。

大部分有钱有闲的人要带孙,要出去参加举办的各种保健活动,领取各种免费礼品。当过领导的也要参加各种活动,挥了一下余热,展示一下余威,顺便拿点红包什么的。还有更大一部分要去赚钱。为儿女,为孙儿孙女,留下更多的财富或贡献更多的余热。还有的要参加各种旅游活动。如此等等,还谁在闲功夫去捻断胡须强说愁?

这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不同。当然,也不能说是现代人活得没有情趣了。现代人有情趣的事情多着呢。昨天在一家酒店还见着一位约五六十岁的男子在酒店的巴台套现,服务员问他是打牌不,他高声道,找了个妹子玩,这是x费。还厚颜无耻地对那位服务员说,你干的话我给8ooo。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倒是羞的满面通红,好像那个恬不知耻,以耻为荣,有了几个钱就得瑟的不成样子,好像巴不得回到有尾巴的时代去一般的那个人是我。这个年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哪个年纪的都有。这是这个时代的悲伤。

扯远了。前几天回了老家一趟。

老家一位94岁的老人终于没有活过一百岁,无疾而终。

这位老人在我们一个生产队,我们称为花伯娘,在我的心中,她仿佛从来就没有年轻过也没有老过。

只是他的儿子有了儿子,孙子有了孙子,她还能上山打柴,下水摸鱼。

在我的印象里,一颗心善良得像菩萨一般,好像也没进过医院。

左邻右舍谁家有事,他们一家总会全力相帮。包括他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媳。

一般的贤惠,一般的通达,从无吵架扯皮。

老人过世了,按照老班子讲的,是喜丧。

她来了,她去了,仿佛无悲无喜。

就像歌里唱的,她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留下好几辈贤良子孙,留下无数的美德和善良。

www.bylwen.com 月亮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