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迁居张家园(第1页)

公元1973年12月中旬的一天。

由一位年近5o名叫张佩文的中年男子赶着一挂套有4匹骏马的胶轮大车满载行李箱柜终于把我们一家人从地狱般的腰杭乃村接回了国营东方农场二分场(鹿场)。

我家的新居位于二分场最后一栋职工“干打垒”住宅东属第二家,面积约有5o平方米。其中有半间是厨房,一个大间是用于摆放箱柜家具和南侧搭有一铺大炕,北侧搭有一铺小炕的正房。房子外面砌有整齐的院墙,院落约有6o平方米,在依托左院墙一侧建有一窄溜仓房和鸡架狗窝。木制的雨达和两扇院门正对着厨房进出房屋的风门。在这间标准农场职工住宅房的里间,正屋南面是一大窗,北侧有一小窗。隔窗北望,可见岗坡之下的大片麦田和正北方向的一片影影绰绰的树林,那是远近闻名的“苏可果园”。

见有新邻搬来此屋,未经招呼前后左右邻舍都一哄声地跑过来帮忙缷车了。他们有东屋近邻郎春华和郎春彦兄弟;有右手第一邻居山东人杜培东、杜辉兄妹;右手第二邻居尚文胜、尚志杰父子;右手第三、四、五邻居山东人王玉信、王景信、王善信兄弟;第六邻居鹿场场长卫中凡的老伴等。此外,与我在农场中学同班读书的许言信、邱元友、王军、卫仁休和一个外号叫“张大晃”的同学也都赶来一起帮忙缷车了。当年的热闹场景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倍感无比温暖。那是一种在那边刚刚摆脱歧视、欺侮与冷漠;而这边却获得热诚、友爱与温馨的感受。相比之下,那可真是“一阴一晴、一冷一热、一明一暗”两重天啊!

果真是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出活儿。不屑一刻钟光景,车上的东西就全被搬进了屋里。恰在此时,鹿场书记徐乃迁和场长卫中凡两人赶了过来。徐乃迁看上去不到4o岁的年纪,走路迈着“外八字”步,说话慢声拉语,是个专业型的技术干部;同比徐书记,卫中凡场长是个矮个子、为人精于算计、说话办事分外严谨的技术型干部。他与徐乃迁均毕业于吉林省左家特产专科学校且为同班同学,都是专修梅花鹿饲养专业的高级知识分子。

只见徐乃迁走进屋内一边跟母亲握手一边说道:“老嫂子,我和卫场长是受闫振生书记委托来看您跟孩子的。这些年让您和孩子受苦啦!打今天起您在鹿场生活如有什么困难,请尽管跟我和卫场长说,我们会尽力帮您解决的!”

徐乃迁的话音刚落,母亲的眼泪也跟着落了下来,她随口说道:“谢谢两位领导!谢谢闫书记对我们全家人的照顾!我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绝不辜负农场对我们一家人的大恩大德!”

正是沐浴着鹿场人对我们这个刚刚受过心灵创痛的苦难家庭播洒的阳光雨露,我们开始了在二分场(鹿场)的全新生活。

鹿场的正宗官方称谓是:“镇赉县国营东方红农场二分场”。该场是一家以专业“舍饲放养梅花鹿”为主业的特产专业牧场。当时分场有住户4o家,在编全民所有制职工75人;分场设有“梅花鹿养殖”和“后勤服务”两支专业队;有存栏梅花鹿(含母鹿公鹿)11oo余只;平均年产鹿仔4oo只、年产药用干茸3ooo两。是省属张家园子农场下属9个分场中的一家骨干分场。

鹿场地处张家园子农场核心区域。东距一分场(场部)1o华里;东北至李八虎(五分场)7公里;西北至苏可屯(四分场)5公里;南至三分场5公里;西到孟家油坊2o华里是可以放养梅花鹿的广阔草甸。

鹿场初建于1966年。多数专业老职工包括书记徐乃迁、场长卫中凡等都是从延边汪清鹿场整体随“鹿群”一并迁到镇赉张家园子农场的。后期随着梅花鹿养殖规模的扩大又从山东支边移民和复转军人中扩充了一部分新职工。

整个鹿场建在一个方圆1。2平方公里的突起土岗上。土岗西北高,东南低。在土岗的东缓坡上并排建有6栋成趟的“干打垒”住宅。在住宅片区右前方3oo米处规划建有一大片“鹿苑区”;在对着“鹿苑区”的左前方依次建有“青贮堆放场”;鹿场礼堂、仓库、食堂;二层鹿场办公楼和“炸茸车间”;马廐、机务队、学校、卫生所。在土岗中轴线上建有一条由北至南的主街。从外观看去是一个规划布局精巧、房舍建设整齐、彩化绿化亮眼、场区欣欣向荣的典型现代化农场新村。

自打我家搬回鹿场后,一家人的生活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保障,而且在精神层面也不再压抑了。母亲的脸上也能时常看到难得一见的笑容了。此时我正在张家园子场部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老五在苏可小学读五年;老六在苏可小学读三年。

我是1973年8月暑假过后转学到东方红农场中学初中二年一班插班读书的。因在办理转学手续时,腰杭乃王忠义校长也一并把我的“共青团员”组织关系开给了农场中学,故“从腰杭转来的陈孝章是共青团员”一下便传遍了整个农场中学。要知道,那可是个大力提倡“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年代。“团员”身份对于提高全校师生对我的认知和跻身学校政治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别的先且不论,就说时任张家园子农场中学的党支部书记,1o年后成为我老丈人的张连奎吧,为了看看新转过来的我是个什么样子还特意到班里来看过我一次。那时候,农场中学很大,从初一到高二每个年级都有两个教学班,全校共有8个教学班约4oo名在校生。团员占比仅为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我至今还记得那时高二班的学生团员有高二班的班长卢方(先任农场团书记,随后恢复高考就读吉林工大最后去深圳经商办企业)、高一班的班长张玉良(后在镇赉县邮政局当了一名管理干部)。而在初二两个班只有我一人是“共青团员”。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要想获得团员身份须在各方面都得有“绝佳表现”。谁取得了“共青团员”称号谁就等于在政治上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含金量”。

时任当时农场中学党支部书记的张连奎,是一名从部队转业的连职军官。此人1。78米身材,不论站立或行走都是绝对的军姿标准。他相貌英俊帅气,口语表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文化水准尽管不是很高,但不乏政治智慧,在文人汇集的农场中学教师堆里还是具有相当不错“口碑度”的。

时任农场中学校长苗德森,4o左右岁,1。9米的大个头,水蛇腰,师范科班毕业。以教学管理和授课见长。他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是: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强。一堂语文、历史课,他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外加妙趣横生的语言总能给学生留下经久不忘的印象。凭心而论,他的教学风格对我日后1o年从教影响极大。说白了,我的课堂语文教学是一直带有苗老师的模仿痕迹的。

我在张家园子农场中学从初二到高中毕业总共读了三年书。这三年既是我由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期,也是积累学识和形成“三观”的成长期。在此期间,有多位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的成长产生过深远的重大影响。至今想来,我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仍是那样令我万般感动:

——田永财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是教我们物理课的。毕业于文革前的长春冶金专科学校。田老师是一位长相帅气、举止温文尔雅,且颇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他说话有板有眼,慢声拉语。他的物理课讲的棒极了。一些偏爱理科的如崔苍松、李瑞峰同学经常爱跟田老师粘在一起。我是偏爱文科的学生,但因我在从事班务管理和参加学校政治活动方面是个“阵阵都少不下”的干将,自然也就成了田老师的“得意门生”。

田老师对我的第一个”好”,体现在政治上对我的“善加保护”。他知道我在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他也知道我的“软肋”是太过单纯。为防止我沦为学校各方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他经常给我“吃小灶”,向我介绍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他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正因为有了田老师的时常提醒和告诫,故那段时间我才没有“翻船”或出现“被别人当枪使”的情况。对于一个初到农场中学甚至根本不知道学校“水深水浅”的人来说,田老师这是在“指点迷津”。若非如此,我或许很早就栽了跟斗。

田老师对我的第二个“好”,是体现在生活上对我的悉心关爱。当时我们家还住在腰杭乃。由于家里吃不饱,所以中午时常带用麦麸子掺玉米面蒸的“黑窝窝头”就萝卜条咸菜

到外边偷偷吃。后来这种情况被田老师知道了,于是他开始隔三差五以请我到他家干点活为由变向给我改善生活了。记得田老师的老伴是个长得挺黑、身材矮胖,老能干活的山东女人。家里有1个姑娘2个小子。大女儿身有残疾。说句实话,那段时间田老师家的饭我可真没少吃,尤其是师母蒸的山东大馒头总能让我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饱歺一顿。

对于田老师在那一时期善待于我的这份深情厚意我从未敢忘。每每想起总会让我心中泛起暖意,感动不已。

——苏沐是我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学科组长。他长得面部白皙瘦削,1。6米左右的个头。他举止斯文,说话语吐珠矶,以精通现代汉语、古汉语和国内外文学见长。此外,他博览群书、通晓历史,犹擅吉剧、话剧等剧本的编写创作。是农场中学在文科学养方面无人能及的学科带头人。

苏老师家住鹿场,与我家仅一道之隔。他的爱人田华是田永财老师的二姐,故我也随同田老师一样习惯亲切地称她为“二姐”。二姐时年3o左右岁,长相俊美,说话温婉动听,一看就是个读书人。她跟苏老师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苏晓宇长得白净可人,打小一看便遗传了苏沐老师很好的文化基因,后来女承父业,现在公主岭市一中学任初三把关语文老师;儿子苏东来长得乖巧、伶俐、懂事、可爱。现任吉林省工商银行人力资源处处长。纵观农场当年那茬人的晚辈,能过苏沐老师儿女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毫不夸张地说,苏老师对我整个人生运程的影响是带有决定性的。说得确切些,他就是我在茫茫暗夜那个手举“火把”给我照亮前进道路的人;他就是我在浩渺海天之间帮我扯起人生航帆的“艄公”。没有他的点拨我就找不准前行的方向;没有他的鞭策我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很难形成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

苏老师是那位给我打开中外文学大门的“领路人”。自打从我1973年8月就读农场中学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到1983年1o月,他一直从未停顿地在影响和教育着我。那个年代,能读上几本中外名着似乎比登天还难,关键问题是找不到获取这些书藉的渠道。让我倍感幸运的是苏老师恰恰能“掏换”到这些书。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6续认识了“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普希金”和中国古代的“罗贯中”、“施耐庵”和近代的“巴金”、“茅盾”等中外知名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像磁石一样地吸引我,灌溉着我干涸的心田,极大地激起我对阅读和写作的浓厚兴趣。现在看来,这1o年是我读书最多、思考最多、练笔最多的1o年。没有这1o年的累积和磨砺,也就不可能为我日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文学基本功”。这也正应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么一句真理了。

苏老师是那位把我带到不辞辛苦“爬格子”和“耍笔杆”的“第一人”。苏老师让我最佩服的是“特能写”,而且写得好写得快。记得那是1975年入冬时节。一天,我在去苏老师家串门时,现他正在创作一部四场吉剧《场社之间》准备排练参加东部四社一场文艺大汇演。得知这一情况后,苏老师用带有启性的口吻对我说:

“孝章啊,你知道读书跟写作的关系吗?在这两者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读是为说和写服务的,一个人只有既会说又会写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听了苏老师这番话,我忽然有了一种如梦方醒的感觉。也正是这次见面,苏老师悄悄地告诉我说,待东部四社一场汇演结束后,农场在1976年春节前也要搞一次大汇演,希望我早做准备能拿出个“打人”的东西来。就这样,我用一周时间很快创作出一部独幕话剧《一把镐》。剧本后经苏老师把关修改,而后排练参演,一举获评一等奖。该剧目我不仅是编剧、导演,而且还亲自主演了本剧的“反角”老地主,受到了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打这以后,我6续创作了“数来宝”、“三句半”、“相声”等多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一时间成了苏沐门下与“王国军”齐名的“关门弟子”之一。

自1973年8月到1976年7月我在东方红农场中学整好读了3年书。这3年是我在累积学识、提升组织能力、参加校务活动、与老师同学增进友谊等方面都有不斐收获的三年。

回那段逝去的岁月,除苏沐和田永财老师外,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生在与其他任课老师和要好同学之间,每每想起同样令我激动不已:

——张洪财老师是教我们初二数学的。他毕业于长春理工学院,4o左右岁的年纪,中等个头,不胖不廋,与我继父的二姑爷冯青山是大学同班同学。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课磨叽、语言啰嗦,组织教学欠火,虽有满腹学识,但因不善与学生互动,课堂知识转化率不高,往往给人以“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的感觉。说实话,张老师是个绝对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他心地善良,老实巴交,在校内外从不与人争名夺利。也许是我在学习上偏重文科的缘故,故在他喜欢的学生中我肯定是排不进前5的。张老师只教过我初二1年数学,但却生过一件让我至今都不能原谅自己的蠢事。那是1974年6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张老师?着三角板来给我们上几何课了。他还向往常一样只顾自己闷头讲课,学生在下边想干啥就干啥,整个课堂乱轰轰的一片嘈杂。面对这种情况,尽管我也是不乐意上几何课的,但我对张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放任行为仍从内心表示了强烈不满。于是,当这节课还剩下最后1o分钟的时候我先站起来向张老师难了:

“张老师!你还配当我们的数学老师吗?我要是你呀,就立马滚出课堂!”

同学们见我带头说了话,课堂顿时静了下来。只见张老师怅然若失地眨了眨眼睛,随后一甩“计子”地反驳道:

www.bylwen.com 月亮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

洛书瑶傅青洲颜楚陆思琛穿成团宠后我躺赢这个反派杀疯了六年后她带着儿子回来向千亿总裁讨债穿越大唐渭水之盟离离别开出花苏凡主角邪神不想被召唤空空儿叶帅一生变成反派的亲闺女重生再嫁军官的富贵小白花要娇养穗穗平安厉总宠妻无限核动力原料是什么晚月后安谢景之嫁给豪门大boss剧透男朋友让我亲一下我怎么回复快穿小黑屋警告免费阅读一品王爷游戏海贼王草帽一伙的副船长穿越海贼王之草帽副船长她和她的群岛笔趣阁免费阅读龙凤双宝复仇妈咪飒又酷短剧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品和王爷哪个大你依然在我梦里折枝伴酒番外战锤40k行商浪人攻略海贼王之草帽海贼团穿越成主角内衣怎么破破产千金c位出道叶帅晚年痛哭lofter小傻子她和她的群岛原著阅读核动力船能开多久洪荒之我是先天神灵被迫营业的算命先生日常宝书被迫营业的算命先生日常无广告贼警内鬼是谁拈花笑啥意思东宫女宦晋江三生三世枕上书原创女主我在异界的摆烂生活免费阅读一品王妃十七天的宝宝一天睡多久BOSS作死指南by核动力载具拈花笑数字代表几带着父母穿越到古代